
了解歷史:編織機的發展概況
DATE:2012-11-27 FROM:徐州七星機械有限公司
據資料記載,早在1589年,英國一位叫威廉·李(William lee)的牧師設計T一種手動腳踏、用彈簧鉤針進行編織的機器,這就是現代編織機的雛形。威廉·李的發明奠定了現代編織和針織工業的基礎。
繼威廉·李之后,又有許多有志之士潛心于編織機的創造和改進。20世紀20年代初,日本開始了編織機的研究。1923 年,一個對針織品有濃厚興趣,名叫秋原正的人,經過苦心研究,設計出來的工具就成了日本編織機的雛形。秋原正最初把12根釘子的頭用銼刀銼成丁字形,然后把釘子并排在木板上,后經多次改造,才產生了當時被稱為“文化輕便手編機”的機器。 1932年,繼秋原正之后,市川止發明了使用編織針的第一個對置型編織機。日本編織機的研究是在不受任何外來影響的情況下獨立發展的。秋原正等人發明的編織機雖然與威廉·李發明的編織機的原理相同,但它一開始就具有體積小、重量輕、便于攜帶等優點,并逐步演變為今天編織機的一大分支—家用編織機。
家用編織機的真正發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日本。當時主要使用手工撥針型編織機。1976年才開始出現各種紋板式提花編織機。1977年出現了電子提花編織機。之后又有人設計出可以折疊的編織機以及全塑型編織機等各種類型的編織機。如今編織機的隊伍正在不斷壯大,門類逐漸齊全。
在我國,編織機械的出現是在20世紀初。1911年編織機開始進人我國。當時由浙江海門天主教堂的傳教士帶來20臺橫機,編織供教堂內部使用的粗支棉紗織物。1916年這種編織機開始在我國市場上出現。1921年我國開始自己制造橫機, 但由于技術落后、設備簡陋,所以發展一直十分緩慢。直到解放以后,我國的橫機工業才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對家用編織機的研制和生產直到80年代初才開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服裝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各種毛衫以其柔軟舒適、彈性好和保暖性強等特點以及新穎多變的款式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需求量不斷增加。這促進了我國羊毛衫工業和編織機械的迅速發展。編織機械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適用于工業生產的各種橫機,既有手動橫機,也有電腦提花橫機。電腦橫機一般體積大,價格昂貴,中小企業很難承受。而手動橫機針型齊全,可生產加工各種規格的毛線,所以受到廣大中小企業的歡迎。另一類是各種輕巧 方便,操作簡單,體積小、價格低的家用編織機。80年代初,家用編織機由海外親友饋贈或以補償貿易的形式少量進人我國。但除了沿海僑眷和一些專業毛衫工廠有所接觸外,基本上鮮為人知。直到1982年,在杭州日本縫紉機展覽會上,日商首次向中國展出了家用編織機之后,我國的一些廠家才相繼開始了對家用編織機的研究工作。
1983年底,湖南益陽標準縫紉機廠仿照日本制造的第一臺J21一I型家用編織機樣機間世,填補了國內空白。在這之后,我國的許多廠家都進行了家用編織機的研制和生產。十幾年過去了,我國的編織機從無到有,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家用編織機制造業也已初具規模。主要的生產廠家及品牌有湖南益陽標準縫紉機廠生產的“標準”牌,南京縫紉機廠(現已改為南京編織機總廠)生產的“熊貓”牌,石家莊第二紡織機械廠生產的“美華”牌,溫州縫紉機二廠(現改為溫州縫紉機三廠)生產的“天琴” 牌,上海申風編織機械廠生產的“申風”牌,武漢日用機械制造公司生產的“梅花”牌 等。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家用編織機 的擁有量在百萬臺左右,其中既有國產的, 也有進口的。進口機器中日本產的機器占絕大部分,另外還有一部分瑞士的機器。日本是世界上家用編織機的主要生產國。我國生產的家用編織機基本上是仿照日本產品或參照日本產品設計的,因此從結構到編織原理與日本的基本一致。
雖然目前家用編織機的品牌、型號、種類繁多,但從功能上這些編織機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即手動選針型的編織機、紋板式機械自動選針編織機和電腦控制的自動選針編織機。1989年輕工業部制定了《家用編織機 專業標準ZBY17027一89),統一規定了國內家用編織機的型號、命名辦法。專業標準規定的型號含義如下:
例如JBZ160一1為第一次設計針距為6mm的手工選針的家用編織機。JBL160 為與JBZ160一1型家用編織機配套的羅紋輔機,針距為6mm、機號約為4.5針/英寸(25.4mm)。